《中國教育報》頭版再次報道我校轉型發展成就
10月27日,《中國教育報》頭版以《地方院校也有“硬核技術” ——重慶文理學院攻克技術難關服務地方產業發展紀實》為題,對我校轉型發展和服務地方產業進行了專題深度報道。文章從轉型、服務、飛躍等三個方面介紹了我校轉型發展后在科學研究、服務地方產業發展方面的典型做法、成功經驗、良好效果。
此前,《中國教育報》(2017年1月4日)頭版頭條以《一所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創業史”——重慶文理學院轉型發展紀實》對我校的轉型發展成就進行了專題深度報道。
地方院校也有“硬核技術”
——重慶文理學院攻克技術難關服務地方產業發展紀實
本報記者 張東 楊桂青
2015年,重慶文理學院教師胡守敏在香港參加完學術會議,在機場大巴上遇到幾位印度人正在熱議當天《文匯報》上的一則新聞——中國內地一高校研發出了納米銀線,成功解決了制造柔性觸摸屏的技術難題,巧的是報道提到的那所高校正是重慶文理學院?!白鳛橹貞c文理學院的教師,我特別驕傲?!痹谒颊n上,他把這個故事一次次講給學生聽,告訴他們“我們雖然是一所地方院校,但我們也有‘硬核技術’”。
這所坐落于重慶市永川區的市屬本科院校還研發了不少類似的“黑科技”。近5年,該院承擔了770項國家和省部級項目,發表SCI論文959篇,研發的低介電常數玻纖復合材料、納米銀線透明導電材料等技術,解決了我國光電產業發展中的部分“卡脖子”難題。精準對接地方產業發展,積極服務中國制造產業升級,重慶文理學院“蹚”出了一條應用型本科建設之路。
轉型:準確定位破繭而出
這些令師生們自豪的成績,要從學院的轉型說起。
“我們到底要辦什么樣的大學?”2007年,重慶文理學院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后,這個方向性問題擺在了全院教職工面前。
“當時,我們腦子里一片迷茫?!睆钠胀ń處煶砷L為副校長、校長、黨委書記的30多年來,孫澤平見證了學院的變遷,他至今也忘不了學院轉型初期的抉擇之艱難。
經歷了3次本科教學大討論,并赴國內各類高校調研考察后,重慶文理學院最終提出:“學院應該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為地方培養產業發展所需的應用型人才,應該建設成為一所地方應用型院校?!?/span>
然而,質疑聲、反對聲,聲聲“響亮”:“什么是應用型?跟高職高專有什么區別?”“應用型還有本科特征嗎?”……
“不要做過多的爭論,先干起來再說?!睂W院領導班子決定摸著石頭過河。步新局、走新路,學院首先確定了辦學定位,即建設應用型學科、開展應用型研究、培養應用型人才、建設應用型大學,確立了“頂天立地”的發展戰略。
但是,疑聲又起:“一所地方院校,頂什么‘天’???”
恰在這段時間,重慶籍中國工程院院士涂銘旌被學院上下的熱誠態度感動,2008年主動提出到重慶文理學院,在這里組建團隊,開始研究納米銀線透明導電材料,尋求柔性觸摸屏關鍵技術的突破。
至此,重慶文理學院辦學“虹吸”之勢已成。
學院引自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創新靶向藥物科研團隊”研發的“抗ED和肺動脈高壓一類新藥”,2018年5月同時獲得中美兩國臨床批文。團隊重要成員陳中祝研究員說,之所以選擇重慶文理學院,就是看中了這里的創業環境和對科研的重視。
“我們設計了頂層目標,讓部分學科像‘985’‘211’高校的那樣在經濟主戰場服務國家戰略需要,同時,注重產學研融合,主要與所在區域產業發展結合,服務地方需要?!敝貞c文理學院校長黃偉九說。
如今,重慶文理學院已從一所師范類高校,變成擁有10個學科門類66個專業的多科性大學,建立了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高度契合的專業體系,形成了大數據與人工智能類、智能制造類、材料類、醫藥與環保類、現代服務業與文化創意類、現代農業與鄉村振興類等學科專業集群。
學科專業集群的發展,有效服務了重慶市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區域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又為學院的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帶來了發展契機。
服務:學科建設對接地方發展
重慶的主要產業是裝備制造業、汽車摩托車產業、筆記本產業、電子信息業等。2015年,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提出努力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三大轉變。作為我國工業重鎮,重慶市快速響應,優化產業結構,面向智能領域轉型升級。
然而,企業的轉型升級、產品迭代,都離不開高校技術的支持?!氨镜仄髽I如果請外地專家現場指導,時間成本太高。而且,一個技術難題往往不是一次就能解決的?!敝貞c文理學院科研處處長羅天洪兼任智能制造學院院長,是跑在服務企業第一線的團隊帶頭人,“從小項目延伸到大項目,漸漸地,企業發現我們在研發方面也有很大優勢。后來,企業會主動給我們研發經費?!?/span>
今天,重慶文理學院智能制造團隊,已與本地40多家智能制造高新技術企業建立了深度的產學研用合作關系,合作項目達60多項,成功實施技術轉化應用10多項。
“材料產品的迭代速度非???,但我們很難搞清楚材料改良的關鍵因素是什么。跟高校合作,關鍵就是解決基礎理論層面的問題?!敝貞c京東方顯示照明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勇說,企業為了走國際化、產業化路線,從2015年就開始了與重慶文理學院材料團隊的合作。
“重慶文理學院瞄準了地方經濟發展,與產業進行深度合作?!敝貞c市永川區科技局局長漆遠英介紹,重慶文理學院主動對接永川區科技局及四大產業園區,先后組織材料成型、環境修復、智能產線、智能裝備制造、信息化技術、醫療大數據、特色植物、功能材料等科研團隊300余人次,深入企業生產一線調研,定位技術問題根源,定制攻關方案,助推企業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提檔升級。學院的獨特優勢在服務當地企業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重慶文理學院探索的這條產學研合作新路,助當地企業實現了產業升級,也讓自身的科研緊跟企業前沿需求,學院學生也在企業實踐中受益良多。
2016年,張從志在校期間參與了京東方顯示照明方面的技術攻關,畢業后順利加入了該企業的研發團隊。如今,他作為企業代表依然在與學院進行合作研究。近年來,重慶文理學院畢業生到當地企業就業的從2016年的200余人增加到2019年的1000余人。
“學生在實習中就接觸了企業生產過程,畢業后可以直接上手。而且,我們對學生的能力、意向非常了解?!敝貞c紅江機械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陳茂濤說。工學結合、頂崗實習、定制培養、企業課程嵌入、校企共建學院,重慶文理學院與企業在科研、實踐、人才培養方面的深度融合,多種模式協同育人,學生就業也不再是一個難題。
飛躍:瞄準國際前沿科技攻關
“解決了‘卡脖子’技術?!边@句話經常能從重慶文理學院教師口中聽到。
“高性能特種玻璃纖維核心技術長期被國外壟斷?!秉S偉九說。低介電常數玻璃纖維是一種性能優異的無機非金屬材料,具有介電常數和介電損耗低、成型難等特點,是當前高頻、高速、高保真信號傳輸的5G通信、物聯網等新興行業發展的基礎保障。為了攻克這一技術難題,重慶文理學院材料團隊與重慶國際復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究中,經過近10年產學研協同攻關,終于研發了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低介電常數特種玻璃纖維。
“在學院轉型中,科研團隊展現出了強勁的勢頭?!秉S偉九見證了學院科研的一次次突破。
納米銀線,直徑只有頭發絲的千分之一,是制造柔性觸摸屏、打破國外對我國光電產業封鎖的關鍵技術。涂銘旌院士帶領團隊攻克了這一“卡脖子”技術,用納米銀線替代氧化銦錫,所研發的柔性屏幕可從4寸擴展到98寸。這項成果于2016年獲首屆全國智能制造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第一名,2018年獲重慶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目前,柔性屏幕已經投產,材料交叉學科研究中心也已形成近70人的科研團隊。
在這里,涂銘旌院士度過了他人生的最后10年;在這里,他也實現了自己晚年的愿望——開展交叉學科研究,培養應用型人才,探索政產學研用。
“現在,國內大部分超硬刀具需要進口?!辈牧蠈W院教授鄧瑩說,“涂院士一直想改善國產刀具的硬度。在永川一家企業的支持下,我們在超硬刀具生產的關鍵環節,利用碳氮化鈦替代碳化鎢,硬度、使用壽命接近進口刀片,但成本可以節約70%?!蹦壳?,超硬刀具研究成果,正在借助學校的政校企產學研合作平臺,實現成果轉化。
政校企產學研合作需要平臺,重慶文理學院聯合當地政府、企業共同建立研究院、研發基地、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等技術創新機構和產學研合作平臺。
生姜是云貴川地區的特色農作物。然而,因為生姜是無性繁殖作物,長期田間種植會積累多種病毒和病原物,導致大量減產,曾一度影響著當地農民的收入。多年來,重慶文理學院圍繞地區農業發展需求,遴選了包括農業基礎科學、農業工程技術、生命科學等領域的32名高水平、懂產業的專家組成科技特派員隊伍,開展科技創業與服務,助力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
為了攻克生姜脫毒的難題,重慶文理學院特色植物研究院教授劉奕清團隊,做過上千次的實驗,培育出了不帶病菌的“渝姜1號”和“渝姜2號”。團隊成員李洪雷在這項研究中的成果發表在了國際學術刊物《自然》上。這也是《自然》首次發表我國系統發育生態學的學術論文。
重慶文理學院新材料技術研究院院長李璐說,學院瞄準國際前沿學科和技術,拓展科研的深度和廣度,發表高水平論文500余篇,授權中國、美國專利等107項,先后建成教育部“微納米光電材料與器件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科技部“微納米光電材料與器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以及10余個省級科研創新平臺。
“今天,我們看到,應用型本科建設的路子走對了?!睂O澤平欣慰地說。
《中國教育報》報道鏈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0-10/27/content_585915.htm?div=-1